新冠疫情下妇女儿童及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
2022-09-16 17:41宣传科
第一篇:女性在疫情发生后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心理调适方法
一、应激反应:
1.生理反应
可能出现轻微的胸闷、气短、胸痛、食欲下降、腹胀、腹部不适、腹泻、尿频、出汗、肌肉紧张、乏力、发抖、全身乏力,睡眠差,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多梦且为噩梦。有时会出现头痛、甚至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体温升高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2.心理行为反应
(1)认知。对身体的各种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如对别人、对自己是否戴口罩,是否咳嗽等行为或症状会特别在意。将身体的各种不适与疫情相联系。甚至会变得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2)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对疫情过度紧张、焦虑、恐惧,担心疫情无法控制,变得易烦躁、易激惹。对疫情相关的“负面信息感到生气和愤怒。回避一些信息或者场景,反复去查看疫情进展的消息,反复测量体温,对于相互支持性的活动或其他社交活动明显减少。手机刷屏行为明显增加,生活懒散,懒言少语,做事变得冲动、莽撞,手足无措或者坐立不安等。
(3)行为。有些人会反复洗手,挑剔周围的环境卫生;有些人会拒绝或反复要求进行医学检查,反复确认自身是否安全,有些人会变得过于依赖家人和医护人员;有些人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采取冲动过激行为。
二、心理调适指南:
(一)普通女性的心理调适
1.照顾好自己
尽可能维持正常的生活作息,要有适当的休息,尽量保持生活的稳定性和规律性,适当运动锻炼,合理饮食充分饮水,保证按时睡觉和高质量的睡眠。
2.列一个令自己感到愉悦的清单,并执行它
做什么事情会令自己开心,列出来,去执行。例如,允许自己哭一哭,写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玩一些不费脑子的小游戏,进行适当的运动,深呼吸,抱抱可以慰藉你的物体,泡泡热水澡,与人聊天等。
3.减少因信息过载带来的心理负担
在危机时,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关注必要的信息,不道听途说,在睡前不过分关注相关信息。
4.与自我对话,自我鼓励
人类都有一种自言自语的能力,不论是大声地或无声地,可以利用这种能力训练自己克服艰难的挑战。可以这么告诉自己:“它可能不好玩,但我可以应付它“”这会是一段很重要的经历“”我不能让焦虑和生气占上风”。
5.坚持运动
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减少精神上的紧张,增强心血管的机能,提高自信心,减少沮丧等。哪怕已经被隔离,也要尽量在被隔离的地方做适当运动,这样有助于调整心态。
6.正向思维
面对疫情信息时,要注重留意事实和数据,根据事实,判定自己的担忧是否合理。以合理的态度看待事情,尝试以更广阔的角度了解疫情的影响,疫情会带来短暂的影响,但最终会被我们战胜。要保持对前景的盼望,即使在危急时期,也不要忽略在我们身边的美好事物。
即使我们很担心自己和家人会受到感染,感到有心理压力时,也建议你继续正向思维:不能肯定将来会怎样,但这一刻我仍然拥有健康,我可以继续努力生活。我可以加倍留意自己和家人的身心健康,让自己有开心的时间。即使我真的生病,也会有很多人陪我一起面对。
(二)孕产妇的心理调适
1.营造舒适环境。回避不良环境,尽量不外出,居家休息,营造一个安静、舒适、整洁的生活环境。
2.合理安排生活。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安排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学习孕产期相关知识,了解自身生理心理变化,做适当的家务和体育运动等,增加生活掌控感。
3.避免信息过载。查看权威的资讯,客观、真实地了解疫情相关信息,提升内心的确定感,避免疫情所带来的过度恐慌和紧张。
4.正确看待反应。孕产妇处于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时期,在疫情影响下,更容易本能地感到紧张、恐慌甚至焦虑,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减少自责等负性应对方式。
5.家人多给予关心和照顾,多提供积极的信息,可以与其多谈论对宝宝未来的憧憬。还可以通过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孕产妈妈进行放松。
第二篇:儿童青少年在疫情发生后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心理调适方法
一、未成年人的心理应激反应
不同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对疫情的反应不尽相同,下面对婴幼儿、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应激反应加以描述。
1.婴幼儿(0-6岁)
年龄越低婴幼儿对疫情的理解越不深刻,疫情本身对他们的心理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主要抚养人或照料者由于隔离,或家长和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的焦虑,部分婴幼儿也会出现焦虑反应。婴幼儿的焦虑可能表现为:作息混乱,食欲变差;特别黏人或冷漠,哭闹不止,重复的动作(如吸吮)和发育倒退,常常见到幼儿语言的倒退,原本可以说10个字的句子,变为只能说单字、叠字等;本来会自己管理大小便的幼儿变得频繁尿床、尿裤子等。
2.儿童(6-12岁)
儿童对疫情有了一定的理解。同样,与疫情的距离决定了儿童的反应。往往儿童不会主动寻求疫情的信息,但如果主要抚养人或照料者因病隔离,或家长和周围的人表现出过度的焦虑,儿童往往也会焦虑。儿童的焦虑表现形式多样,如过度担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脆弱、容易哭泣,莫名地烦躁、易激惹,反复地洗手,什么都不敢摸、不敢碰,睡眠变差,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容易惊醒等。
3.青少年(12岁以上)
年龄越大的青少年应激反应越接近成人,也可出现生理、心理行为的应激反应表现(如:胸闷、气短、头痛、睡眠差;对身体的各种感觉与变化特别关注;出现不同程度的对疫情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变得易烦躁、易激惹)等。但需要注的是青少年处在学业压力最大的阶段,不要忽视青少年对学业的担忧。
同时也请家长注意,并非所有孩子面对疫情都会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大部分孩子可以维持正常的状态。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受到父母和成年家庭成员应激反应的影响而出现相应的情绪、行为变化。因此,家长对疫情的态度和身心稳定的状态,是帮助孩子平稳度过疫情的基础。
二、心理调适:
(一)儿童心理调适
1.儿童要保持正常的作息安排、生活秩序,合理安排学习、娱乐和居家运动锻炼,不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
2.家长应保护儿童免受过多负面信息的干扰。根据儿童的年龄段和认知特点,告知简单、清晰、必要的信息,树立会战胜疫情的信心。
3.家长应保持情绪稳定,注重儿童的防护措施,但不要过度焦虑和紧张。营造安全、和谐的家庭氛围,保障儿童内心的安全感。
4.家长宜多陪伴儿童,多读书、讲故事、做亲子游戏。对出现烦躁不安、焦虑恐惧等异常情绪表现的儿童,宜多抚摸、拥抱、陪伴入睡等,通过增强亲子关系重建安全感。
5.对于儿童提出的各种问题,包括疫情、疾病、死亡等问题,家长要保持温和、耐心的态度,不回避、不批评、不忌讳,根据儿童的年龄和理解力给予适宜的回答。
(二)青少年心理调适
1.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时间阅读或讨论负面信息。认识到因为负面信息而产生情绪波动是正常的。如果较长时间处于消极情绪中,要有意识地调节,转换想法,调整行为。
2.保持健康的作息。保持健康睡眠节律,早睡早起,半夜不要看手机。保持健康饮食。即使不能出门,也要注意个人卫生。
3.坚持每天在家锻炼。探索适合的锻炼方式,如广播体操、垫上运动、街舞、瑜伽等。
4.保持课内课外学习。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有计划地学习。按照学校的要求,认真参加网络课程学习,完成家庭作业。
5.提高信息判断能力。不信谣、不传谣,不要仅看信息表面,而要根据信息发布方的公信力、信息的支持证据和逻辑做出鉴别判断,避免受谣言误导。
6.维护人际支持。通过远程方式与不能见面的家人、朋友、同学等保持积极联系,彼此表达关心。有情绪波动时可与亲友倾诉,可以为压力较大的亲友提供力所能及的情感支持。
第三篇:疫情下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反应及心理调适方法
一、医务人员的应激反应
1.生理反应
投入到抗击疫情的工作人员持久工作会使体能下降、身心疲劳,出现头晕、头痛,呼吸困难,腹痛、腹胀等;因休息与睡眠不足而产生困倦、瞌睡;因紧张不安担心被感染而难以入眠或睡眠浅、早醒;因着防护服工作期间不能进水进食而口渴、饥饿;因长久戴口罩而造成面部压伤,因着防护服而发热、出汗等。
2.心理行为反应
(1)认知。责任感和使命感意识突出,认为自己能够救治更多的患者而不愿意休息,总想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认为自己帮不了受感染的人,而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认为自己作为医生、护士本可以做得更好、更多,而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最大的努力工作,对无力救治与帮助的患者又会怀疑自己的水平与能力。
(2)情绪。紧张、焦虑,担心患者的疾病不能被治愈,担心自己被感染,担心家人挂念自己。过于为患者悲伤、忧郁、委屈、压抑,面对疫情的挫败感或无力感而自责、无助、内疚和羞耻。因心力交瘁、精疲力尽而感到生气、愤怒,感到不够安全。
(3)行为。与他人交流减少或不畅,情感反应变得迟钝或易激惹、冲动,久之对自己经历的疫情感到麻木与困惑。集中注意力和决策困难,缺乏耐心,与他人关系紧张。随着确诊病例的增加,救治得缓慢而对疫情防控失去信心,对他人失去信任感等。
二、对抗击疫情医务人员的心理调适
此次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广大医护人员勇敢逆行,不眠不休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的最前沿,奋战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他们在自身直接面对危险的同时还要帮助他人,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随着疫情的升级,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不断加大,严峻的疫情、短缺的医用物资、不足的人手,以及患者和家属焦躁不安的情绪,都让医护人员经历着超高的身心负荷。这时,心理干预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
1.避免长时间工作,适当安排换班,脱离工作环境。
2.饮食清淡丰富,补充维生素保持自身的免疫力。
3.在休息时可以听一些轻音乐,做一些娱乐活动。
4.每天练习深呼吸5-10次,呼气要缓而慢,因地制宜地做一些体育活动,如伸展肢体、做徒手操、八段锦、太极拳等。
5.尽量保证有效的睡眠时间。
6.接受焦虑情绪,适度焦虑可以帮助提升应对能力并发挥潜能;允许自己的负面情绪适度宣泄,比如哭一场、与信任的朋友或同事倾诉、分享。
7.保持与家人的联系,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关心家人,感受和谐家庭氛围。
8.加强学习防护等关专业知识,适度关注主流媒体对疫情的报道。
9.接受自身和医学技术的限制,尊重客观现实,与同事共同做事,相互鼓励
10.积极地自我对话,肯定自己的付出、专业能力和自我价值,提高自我效能感。
贵阳市妇幼保健院心理热线电话:0851-85985253(面对一线医务工作者及广大妇女儿童)